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有望从“政策元年”迈向“规模化应用年”。与此同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产业化也步入关键阶段。随着适航认证持续推进、订单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能持续扩张,eVTOL产业生态日益成熟。
多家企业高管向媒体透露,在经历了2024年以政策驱动为主的爆发期后,行业正逐步转向“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2024年,低空经济完成了从行业概念到国家战略的重要跃升。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司正式设立以及各地配套政策密集落地的推动下,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低空航空器领域,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等多种机型集中亮相,适航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亿航智能的EH216—S率先取得“四证”(包括相关运营航空公司获得的运营合格证);预计在2025至2026年,沃飞长空、峰飞航空等头部企业的产品也将陆续通过适航审定,标志着行业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目前,这些企业正加速推动eVTOL在文旅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7月22日,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向广州合利创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交付了全球首架“三证齐全”的吨级eVTOL——V2000CG凯瑞鸥。此次交付被视为大载重eVTOL在适航标准方面实现的重要突破。
市场订单方面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公开资料,截至2025年1月,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已获得超过3000架超前预订订单;截至2024年11月,沃兰特航空达成战略合作及意向订单860余架;同期,吉利控股旗下的沃飞长空也与工银金租签署了首批120架AE200意向采购协议。
在产能建设方面,主要eVTOL制造商纷纷投入生产基地的布局。从中央到地方,围绕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培育、飞行器适航取证、场景应用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各地还陆续设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国有独资低空经济公司及低空产业园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至少20个地区成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过千亿元。这些举措为未来实现规模化交付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eVTOL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除景区观光外,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医疗运输等领域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业内专家郭涛指出,2025年eVTOL产业化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技术突破、适航认证与场景落地等多个方面。随着eVTOL在旅游、物流、救援等场景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营,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初步形成“技术-标准-场景”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无商业用途,图文内容仅供参考。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载需注明出处。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及空中汽车相关信息。(文/eVTOL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