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中国 2025年10月20日讯 在全球航空业向低碳化转型的浪潮中,混合动力推进技术正成为破解减排难题的核心路径。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航空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5%,而混合动力系统通过燃气涡轮与电推进的优势互补,成为现阶段最具工程价值的减碳方案。在此背景下,北京电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电擎科技”)近期宣布完成数千万元 A2 轮融资,半年内两轮融资累计超亿元,以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双轮驱动,在航空混合电推进赛道跑出加速度。

资本加码背后:硬核实力构筑行业壁垒

此次 A2 轮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领投,老股东毅达资本持续追加,资金将全部投向试验与生产能力的提质增效。回溯今年 6 月,电擎科技刚完成由浔商创投、杉杉创投联合领投的 A1 轮融资,短时间内密集获投的背后,是其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清晰的发展路径。

作为北京市 “专精特新” 企业,电擎科技自 2016 年成立以来便聚焦航空航天大功率电能域系统。其核心团队均来自国防七子等顶尖高校,曾任职于航天科工、航发集团等权威机构,手握超 15 年大功率电能系统研发经验,更具备 “空天电能 + 新能源混动” 全链条解决方案能力。这种跨体制、全流程的技术储备,正是其在高端制造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产品布局上,电擎科技独创 “1+N” 体系精准切中市场痛点。“1” 即国内首个混合动力系统级整体解决方案,“N” 则涵盖高功率密度涡轮发电系统等标准化部件,通过 “系统定制化,部件货架化” 的理念,既实现了成本降低,又能适配不同飞行工况。这种模块化设计思路,与全球航空业向可升级、易融合的系统趋势高度契合。

技术突破:双版本兆瓦级系统抢占先机

过去四个月,电擎科技在核心产品研发上捷报频传,展现出强劲的技术迭代能力。中小功率领域,200kW 涡电系统已实现量产交付,300kW 版本也已下线发货;大功率领域更实现关键性突破 —— 风冷版兆瓦级航空发电系统完成技术验证,年底即可交付,油冷版则已走完前期研制流程。

值得关注的是,电擎科技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风冷与油冷两种兆瓦级系统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从技术难度看,风冷版因散热效率要求更高而研发难度更大;从应用场景看,风冷版适配超短距起降固定翼飞机,油冷版则针对垂直起降倾转旋翼机,两种版本基本覆盖主流主机厂需求。这一技术优势,恰好呼应了 eVTOL 等新兴市场对高功率密度动力系统的迫切需求。

技术领跑的同时,电擎科技更深度参与行业标准构建。今年,由其技术负责人主导制定的航空混合电推进相关标准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企业已从技术追随者升级为行业规则制定者,进一步巩固了竞争优势。

产能升级:从 “委外” 到 “自持” 的效率革命

在生产端,电擎科技通过制造模式革新实现效能倍增。将部分委外生产环节转为自持后,产品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交付周期缩短一半,这种柔性制造能力正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值得期待的是,公司批产工厂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届时中小功率产品产能将从 500 套 / 年飙升至 10000 套 / 年,大功率产品产能也将从 50 套 / 年增至 500 套 / 年。

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形成精准对接。在国内市场,电擎科技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应急救援等领域,不仅与尚飞航空、飞行派等 eVTOL 主机厂达成深度合作,更在 9 月阅兵仪式中,为地面装备、空中无人作战系统等受阅装备提供核心电能系统。在海外市场,公司已与多个客户签订合作协议,即将赴迪拜航展参展,预计 2026 年收入将实现翻倍增长。

未来展望:适航冲刺与全球化布局并行

站在行业风口,电擎科技的发展蓝图清晰可见。今年底前,公司将完成混动飞行器和飞行平台的试飞验证,并提交混动产品适航申请。这一步骤至关重要 —— 在航空领域,适航认证是商业化落地的核心门槛,赛峰集团首款 eVTOL 电机便耗时近两年才获得 EASA 认证,而电擎科技的提前布局,将为其抢占市场先机奠定基础。

从行业维度看,电擎科技的崛起恰逢其时。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市场规模约 225.9 亿元,预计 2031 年将接近 406.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8.7%;而 eVTOL 市场的爆发更将带来巨大增量,仅国内 eVTOL 电机前装市场 2030 年规模就将达 131 亿元。在 “双碳” 战略与低空经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电擎科技以技术为核、以产能为基、以全球化为翼,正成为中国航空混合电推进领域的领军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无商业用途,图文内容仅供参考。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载需注明出处。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及空中汽车相关信息。(文/eVTOL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