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5 日,美国 eVTOL 巨头 Archer Aviation 以 1800 万欧元(约 2100 万美元)完成对德国 Lilium 公司 300 项核心专利的收购,这笔交易成为全球电动航空领域整合的标志性事件。据披露,该专利组合覆盖 eVTOL 全核心技术链 —— 从高压系统、电池管理到涵道风扇技术,而这些正是突破当前电动航空性能瓶颈的关键。​

Archer CEO 亚当・戈尔茨坦直言:“Lilium 的技术将加速‘午夜’机型迭代”。就在收购前,Archer 刚在 NBAA 大会展示其旗舰机型,行业预测这些专利将快速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尤其在高功率密度电机、长续航电池等核心领域形成突破 —— 要知道,电机占 eVTOL 动力系统成本的 40%,且 2030 年国内电机市场规模将达 523 亿元(前装 131 亿 + 后装 392 亿)。​

巨头陨落启示:15 亿美元烧不出的商业化闭环​

与 Archer 的精准布局形成反差的是 Lilium 的黯然退场。这家曾获 15 亿美元融资的行业明星,因未能筹得 2 亿欧元关键资金,最终在破产清算中出售核心资产。其悲剧折射出行业残酷法则:仅靠技术领先无法突围 —— 当前 eVTOL 电池能量密度仅 285Wh/kg,远未达 400Wh/kg 的实用标准,而适航认证、基建配套等隐性成本更会拖垮企业。​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德国另一家 eVTOL 先驱 Volocopter 因商业化滞后破产,最终被中国万丰奥威以 1000 万欧元收购其专利与商标资产,账面价值缩水近 76%。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朱克力指出:“技术、资本、商业模式的三角平衡,才是 eVTOL 企业的生存密码”。​

中国力量崛起:从专利收购到商业化落地​

在全球行业洗牌中,中国资本与企业正双线突破:​

  • 技术卡位:万丰奥威收购 Volocopter 后,加速整合其适航认证经验;峰飞航空自主研发的 V2000CG 吨级 eVTOL 已实现 “三证齐全” 交付,最大商载 400 公斤,航程覆盖 200 公里。​
  • 场景先行:广东成为低空经济试验田 —— 合利智能运营的 “天德广场 – 珠江新城” 航线已完成 500 架次飞行,攻克城市峡谷导航难题;全省聚集 1.5 万家相关企业,占全国 1/3 产业链资源。​
  • 生态构建:5G-A 基站超 1.1 万个、开通低空航线 700 条,广州、深圳正打造 “30 分钟医疗急救网络”,破解基建滞后瓶颈。​

行业拐点已至:专利战背后的生存逻辑​

Archer 与中国企业的动作揭示行业新趋势:当 “百家争鸣” 进入尾声,知识产权成为护城河核心。数据显示,头部企业专利数量较行业均值高 4 倍,且 70% 集中在电池管理、飞控系统等关键领域。但技术整合仅是第一步 —— 当前国内无人机飞手缺口达 20 万,eVTOL 设计工程师稀缺,人才与基建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像万丰奥威那样精准收购技术资产,更要借鉴广东 “先载货后载人” 的商业化路径。正如峰飞航空超 1000 架订单所证明的:唯有将专利转化为场景解决方案,才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赛中真正 “飞起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无商业用途,图文内容仅供参考。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载需注明出处。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及空中汽车相关信息。(文/eVTOL中国)